澳門建築置業商會
 

2012年12月

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十三週年暨 人口政策 座談會

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十三週年暨人口政策 座談會

澳門建築置業商會於十二月五日舉行慶回歸座談會暨“人口政策框架”座談會,邀請政策研究室主任劉本立介紹《人口政策框架》諮詢文本的主要內容。理監事及會員踴躍出席,並就議題各抒己見。

劉本立表示,由於澳門已踏入社會發展新階段,單靠本地的人力資源供應,實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故本澳的人口政策在立足本地的同時,須着眼於優化現行人才引入機制,研究制訂專項人才引進計劃,創造優良的就業、生活、稅務等環境,吸引人才來澳作長遠發展。與此同時,要因應本澳社會發展的情況,致力提升整體人口的素質,以培育具競爭力的勞動人口。人口老化、人力資源不足等問題成為澳門未來發展的瓶頸。為解決人口問題,需要制訂一個符合居民福祉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口政策,以促進未來可持續發展。

劉永誠會長對政策研究室一行蒞臨介紹《人口政策框架》諮詢文本表示歡迎和感謝。他說,特區政府的施政是以澳門居民的最大利益為依歸,要制訂遠見的人口政策,才能為特區政府的各項決策提供穩妥的基礎,居民才能應對未來澳門人口結構的變化所帶來的各種挑戰和壓力,令澳門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介紹會上,與會者還就人力資源補充、居留政策、澳門人口應如何變化及人才培訓等話題進行互動交流,氣氛融洽。

出席座談會的還有政策研究室連信森、莫躍孺、高展明等。

謝思訓理事長出席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舉辦的第一場公眾<人口政策框架>諮詢座談會,並代表商會發言提交意見。

意見稿內容: 近年經濟發展,不但令澳門巿民的收入大幅提升,龐大政府財政儲備,亦令特區政府在教育,醫療,房屋領域對澳門居民大幅度提供資援,大量提升澳門居民的生活素質。成績固然值得鼓舞,但居安之時,亦雖思危。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人資短缺情況下,保持澳門社會和諧基礎上,在充份保障澳門居民就業條件下,能夠令澳門的各行各業有適當的人力資源,繼續為澳門社會創造財富,及為澳門的年青人創造社會向上流動的動力。

澳門未來的上升動力除了靠本地博彩業的帶動,亦會依賴珠三角經濟的融合產生的協同效應,及本地產業的不斷演變及多元化。我們熟識的愽彩業,亦會因面對亞洲其他城市在博彩方面的發展而需要提高自身企業及人資水平。這些轉變亦需要本地居民的"量"及"質"作出相應的配合。

政府制訂澳門人口政策框架在"量"方面假設未來廿五年增長至「低預測方案」之七十五萬,或至「高預測方案」之八十五萬。從與鄰近地區比較,從良性競爭及互動角度來考慮,都需要有更大的人力資源作為發展的基礎。

但考慮 “ 量 “ 之同時, 不能忽略人口政策對人口及人力資源在 “ 質 “方面之間的影響。

澳門現時急切需要的專業人才, 作為管理澳門現時高速發展, 及未來面對區域性競爭性的中堅份子。 過往幾年, 大量年青人投身博彩業, 而忽略了可持續發展及提高市民生活質素方面重要的專業人士,包括管理專業,會計師,醫生,社會工作人士等。建議可從政策層面積極鼓勵及培育本地年青人投身專業培訓,將部份優秀年青人由博彩業分流至專業隊伍。同時,亦可以在保障澳門居民利益的原則下,考慮有限度地引入少數專業人士,作為人口政策的一部份,彌補短期澳門專業人士之不足。

另外,在珠三角經濟及社會融合的進程,人員的交流將會由短暫的互訪,演變成為人員長遠的遷徒。澳門邁向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及中葡語國家商貿合作平台的定位,雖要適當的人口政策,鼓勵本地年青人才留澳發展,吸引高素質的外來人才為澳門服務。澳門的未來亦包括新行業的發展,產業的多元化在不同時段需要不同的專才。政府考慮的計分制度將會更有效地按實際考慮及評鑑適合的人才輸入,令人口政策為澳門的發展作更大的貢獻。

人口的移入對任何一個社會體系,都會做成沖擊,會在房屋、醫療、教育方面, 加重社會成本及財政負擔。基於這個原因,人口的移入政策必需以吸引具生產力的人士為原則,作為加強澳門發展及提高澳門居民生活質素的新動力。

回歸座談會
回歸座談會

會後合照
會後合照

向政策研究室致謝
向政策研究室致謝

研究室主任劉本立
研究室主任劉本立

關穎常務理事發表人口政策意見
關穎常務理事發表人口政策意見

黃國基就政策提出建議
黃國基就政策提出建議

四個關注小組 舉行新聞發佈會

商會於本年九月成立四個與澳門社會事務及建置界有關的関注小組。

四個關注小組成立數月裡,理監事及會員大力支持,對一系列課題作出深入研究及討論,得到好成績,藉著慶祝特區成立十三週年大日子,小組於十二月五日舉行新聞發佈會,向社會各界提交工作報告。發佈會由謝思訓理事長主持,出席者還包劉永誠會長及四組召集人 : <公共房屋及私人房產 市場事務關注小組> 梁竟成,<公共及私人工程事務關注小組> 黃國基,<城市規劃法土地法暨相關事務關注小組> 關穎,<勞資關係及社會事務關注小組> 劉永年等。

謝思訓向與會者提交各小組二O一二年工作報告如下 :

<公共房屋及私人房產市場關注小組>

澳門住宅單位二十二萬,自置居所佔八成,合理樓價上升對經濟有正面影響,不但引致私人財富上升,亦加強澳門銀行金融業穩定性。經濟高速發展同時,反做成對房屋需求大增,短期樓宇供應短缺,令市民,尤其年青人置業出現困難。政府公共房屋政策方面,三年前䦕始推動公共房屋發展。「萬九公屋」雖然在個別情況出現「脫期」情況,但整體進度比較滿意,政府對巿民住屋問題有快速及有效回應。政府隨後再推「後萬九」及宣佈來年重新開啟申請程序,顯示政府在房屋政策的𩆜活性及有決心及能力投入大量資源,貫徹「以人為本」的精神,亦對調控房地產巿場整體發展有正面影響。

對未來公屋政策及發展意見下意見:
1.  認同政府強調公共房屋及私人房產為兩個不同定位的巿
場。
2.  長遠而言,公屋政策應回歸至「社屋為主,經屋為輔」原則。
3.  政府在訂定長遠人口政策之同時,亦雖制定長期公共房屋政策,就公屋規劃,供應量方面作出科學論證後再作決策,清晰向公眾提供資訊,増加巿場透明度。

在私人房產巿場方面意見如下:

1.  了解政府推出短期行政措施企圖調控樓價的原因。長遠而言,政府必須了解,尊重及維護自由經濟及私人房產巿場的合法及自由運作,減少對巿場干預。
2.  政府考慮調整行政措施之時,亦需詳細考慮行政干擾對正常商業運作模式之影響。長期過度打㱘建置活動會做成樓宇供應短缺,從而成為樓價上升的動力。對巿民置業更加做成障礙。
3.  長遠計劃,政府必需從長遠因素考慮,包括増加土地供應及土地儲備,優化樓宇批則,為舊城重建提供有利條件,儘快將「土地法」及「城規法」法律文本送到立法會討論及審議,以便根冶澳門樓房供求不平衡問題。
4.  巿民對樓價及樓宇供應的了解,對置業的憂慮,源於不完正的資訊。在對公眾資提供資訊這個環節,包括土地供應量,樓宇供應量,樓價波幅數據,政府及業界均需付予更大承擔,務求即時提供更多準確的資訊及提高透明度。本會支持樓價「指數化」,公眾能夠更準確掌握樓價的波幅。
5.  有關「澳人澳地」概念,本會原則上支持任何合理地増加房屋供應及穩定樓價之政策。亦同時堅持重大政策改變必須經過慎重硏究及科學的論證。在考慮「澳人澳地」之同時,必須𠄘認澳門土地資源短缺的事實,考慮政府在公屋範疇已投入大量社會及經濟資源,因此可以現行公屋政策為基礎,作出適當調整,加大涵括範圍,將公屋政策申延至「澳人澳地」,令更多巿民可受惠。
6.  打擊樓價並非政府目標,摧毀樓巿對澳門經濟及銀行業的穩定不利。樓市平穩發展為長遠目標。一定要從長遠規劃平衡公共房屋與私人巿場,通過經濟房屋,社會房屋,私人房屋三方面配合,回應不同階層居民的住房訴求。

<公共及私人工程事務關注小組>

公共工程 ―
當局近年對公共工程作出大量投資,大部份基建工程項目規模巨大,技術要求較高,一般本土承建商由於營運規模限制而缺乏競爭力。外來承建單位由於營運概念與監管當局意圖出現落差,往往出現矛盾而導致公共工程延誤或質量未如理想。就此本會提如下建議,以期改善公共工程執行狀況提高審批效率。

1) 建議當局對超過一定金額的工程先進行資格預審,選定具資格投標單位進行投標,減省評標工作量以提高批給效率。
2) 一般公開招標建議於評標後按總體評分進行篩選,對獲最高評分的三個投標單位分別進行會見,讓評標委員會及主管官員對投標單位作較深入了解,亦讓投標單位闡述如獲批給時如何具體執行工程,作為最終批給依據。避免於實施工程時由於對圖則設計或物料理解不同而出現矛盾。
3) 大型的公共工程項目進行國際招標是合理的,建議如投標實體內包含與本澳企業合作聯營者在評分時具備優勢,此舉既可協助本地企業有機會參與大型基建工程, 亦可改進本地企業的營運管理模式及提升工人的技術素質。
4) 建議當局在招標文件中列明各項合約細則,如未能盡錄者應按法令第74/99M處理,讓各級官員、監理單位及承建商有法可依,恪守合約精神。
5) 建議個別公共工程考慮優先批給予本地企業,界定承投單位資質時應參考有關公司在澳門的營運年期及科稅記錄,彼使長期在本地營運的企業在評分上具備一定優勢,以達至<本地企業優先>的目的。
6) 建議招標文件應與國際接軌,設定開辦費,對工程管理,工程保險、臨時設施、工業安全等明確項目內容及費用,讓承建商可按此製定投標價格,亦可使工程各項單價充分反映市場狀況。

私人發展項目―
目前,當局對私人發展項目審批程序由於涉及跨部門工作,據了解當局雖然不斷進行優化,與相關部門設定恆常溝工作平台,但審批過程仍然漫長。嚴重影響本地房地產發展週期,致使私人樓宇供應量不足,間接推高樓價。就此本會提如下建議,以期提高審批效率。

1) 建議將超大型發展項目(如博彩設施及大型屋苑)與中小型發展項目分流審批,以縮短中小型發展項目審批週期,以活化本地中小型房地產發展市場。
2) 建議<街線圖>應提供更多的資訊予申請者,例如:該地段地積比、限建高度、是否涉及文物保護或世遺景觀等。讓發展商購買土地時已了解該地段可發展前景及投資的方向,避免於入則報批後才獲通知地段實際狀況,保障投資者利益。
3) 工務局年前推出之<工程個案>網上查詢系統表示認同。但該系統提供資訊有限,上網查詢<系統>時,回覆結果只是“處理中”。建議當局考慮提供較多審批過程中的資訊,如顯示該<工程項目>在局中的處理日程,正在諮詢其他部門 / 正在待回覆等。讓申請者及或當局各部門也清楚了解<工程項目>進程,以利跟進。
4) 審批過程,一般當局均以書面對未獲批核項目設計需進行的調整作出指引,文件反覆往來耗時甚長,建議當局設立<<會審>>機制,就個別工程項目於審批時出現問題或疑問時,安排<跨部門協調工作會議>,與相關發展商、建築師、工程師等溝通協調,交換意見,以期達至共識,提高審批效率,節省文書操作。
5) 澳門人口結構近年出現實質性變化,大型工程除輸入外僱解決目前勞動力不足問題外,建議當局應仿傚鄰埠制定措施,與業界合作設立建造業陪訓機構,鼓勵年青人進入建築行業,令建造業從業員年輕化及專業化,為本地建造業可持續發展構建平台。

<城市規劃法土地法暨相關事關注小組>

完善之城市規劃法,土地法暨相關法例是為完善土地供應,及時提供樓宇,提高巿民生活質素是重要先決條件。在這方面,本會意見如下:

1. 了解到城市規劃法,土地法,都市建築總規章等法例草䅁文本將於短期內送到立法會作出討論,另外文化遺產保護法亦於早一階段已送交立法會。本會建議有關方面在討論文本之時,必須加強此等法例條文之恊調,杜絕各法例之間之茅盾,提升日後該等法例之可操作性,此等法例於制訂時,必須保持平等地位,而非附帶從屬關係。

2. 城規法提供規劃框架,各小區再按框架為基礎作出規劃,若與現有規劃出現抵觸將產生必然經濟價值之偏差,從而產生訴訟及補償問題。社會必須注意按基本法第六條給予資產擁有人的保障。

3. 舊區重整必定涉及物業權,批地問題,政府公地使用權等問題。在硏究土地法及相關法規之同時,亦必須考慮以上問題。

<勞資關係及社會事務關注小組>

近年來,澳門社會不斷進步,經濟亦繼續高速增長,人力資源市場產生嚴重供求失衡情況.其間更出現中小企因人力資源短缺而面對經營困難.因此,社會各界亦積極檢討於2009年1月1日生效之勞動關係法,及一系列相關之現行及正在討論中之法例. 敝會就此一系列問提出以下意見:

1. 隨著人力資源市場之變化,合理解僱之最高賠償限額,薪酬上限計算方法,補假處理方法等,必須經社會廣泛討論.本會亦積極參與澳門中華總商會主導之討論,並提出意見.下一階段必須經過社會協調常設委員會作廣泛及深入研究,協調勞資官三方的意見,再作出平衡及各方認同之共識.

2. 為配合澳門服務業的高速發展,舒解中小企的人資短缺問題,澳門實在需要新思維,新方法,儘量發掘本地尚未加以利用之潛在勞動力.現行法例暫不容許澳門市民參與非全職服務.相關之非全職工作作法規必須具備充份靈活性,以協助本地居民加強就業及提供更大人力資源為基本目的.

3. 社會保障基金將由純粹僱傭關係之保障制度演變為全民開放之全面社會保障制度.現時每月$45 供款亦需作適當提升.爲配合本澳中小企及服務業發展,此等變化亦提供條件將僱主及僱傭供款比例逐步提升至一比一之系數.

4. 現行工程保險法例亦不容許保險範圍涵括承判商持牌人.該等漏洞須即時堵塞.

5. 近期澳門不斷出現建築期間出現危樓事件.本會一貫宗旨支持施工重質重量重安全,亦希望政府能儘快提供指引,清晰界定承建商及鄰近樓宇擁有人之相關責任,提高整體安全系數,從而減低意外.

新聞發佈
新聞發佈

新聞發佈
新聞發佈

魯 班 先 師 尾 誕

拜祭儀式謹定於(農歷十二月二十日)
二O一三年一月三十一日 星期四
中午十二時正
在雀仔園白灰街魯班廟舉行
歡新各位會員齊來參與

澳門建築置業商會

『春茗暨敬老聯歡晚會』

    迎接著2013年到來,農歷新年過後,本會將會繼續為長者會員舉辦 『春茗暨敬老聯歡晚會』,屆時與各位會員相聚見面,並互相問好。聯歡晚會詳情及購買餐券事宜,請留意新春會員通告。歡新各位會員齊來參與

★ 遵照會章,各會員可於即日起至二O一三年四月三十日到秘書處繳交二O一三年度會員年費,個人會員之會費為澳門幣二佰元正,商號會員為每年澳門幣四佰元正。

熱 烈 祝 賀

澳門中華總商會
榮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
金蓮花榮譽勳章

理事長  謝思訓 先生
榮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
工商功績勳章

副監事長 區秉光 先生
榮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
專業功績勳章

會員 鍾國榮 先生
榮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
體育功績勳章

社會棟樑 實至名歸


澳門建築置業商會
全體會長、理監事、會員同仁 敬賀

 

 



 
©2000-2006 澳門建築置業商會版權所有 會址:澳門水坑尾街一百零三號五樓     電話:(853) 2857-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