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建築置業商會
 

2019年3月

「機電工程業界專題座談會」

三月二十日,澳門電力公司舉辦「機電工程業界專題座談會」,與建築業界進行工作交流。

因應風災水浸導致水浸毀壞了大廈電掣停電問題,為著加強客戶設施抗災能力,電力公司提供優化措施,可以為大廈改善防浸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及講解案例,升高客戶總掣櫃或選擇更合適位置等等。另外,電力公司介紹將會提升電力設計標準及新規範的實施計劃,現時電動車充電設施概況。

商會代表劉永誠監事長、何榮標、關穎副理事長、伍建威理事及多位會員踴躍出席,認識、了解行業訊息。


踴躍出席CEM 座談會

<重建樓宇稅務優惠制度>

三月十一日財政局就<重建樓宇稅務優惠制度>新法於2月生效,為業界舉辦專題講座介紹內容及注意事項,包括講解稅務優惠內容、申請稅務優惠及退稅的程序、申請樓宇重建稅務優惠的條件等。


與財政局代表合照


理監事齊來祝賀領導授勳

澳門建築業發展關注小組工作報告新聞發佈會

建築業發展關注小組就近期恆常會議中,澳門建築業現時面對的經濟環境及持續發展作研究討論,於2019年3月7日(星期四) 下午3時正在澳門建築置業商會會址(澳門水坑尾街103號五樓) 舉行工作報告新聞發佈會,總結近期六會之工作 ,報告內容如下:
1. 由澳門建築業發展關注小組籌辦的「澳門建築業發展關注小組工業事故支援基金」已成立了執行委員會並於2019年1月1 日正式開始運作,基金資金基本到位。2019年1月16日發生的致命工業事故即時向死者家屬發放了澳門幣十萬圓慰問金作支援。日後該基金將持續對因建築業工業事故的死者直系親屬按狀況提供澳門幣六至十萬圓的現金援助,對建築業工業事故的重傷過案,經申報評估後,向傷者或其直系親屬提供上限為澳門幣伍萬圓的現金援助。
2. 在過去數月建築業發展關注小組代表先後與工務運輸司羅立文司長及相關官員會面溝通,表達了業界對建築市場前景的關注,並向當局建議在投資基建項目時,推出相應政策以惠及本地的業界持分者,令本地業界具備條件與外來的設計及施工團隊在較相對公平的狀況下進行競爭和合作。當局亦作出回應承諾將來在推出大型基建項目時適當加入本地持份者的參與元素,為業界提供參與機會。
3. 建築業發展關注小組建議當局在新城填海A區的發展規劃適度將部分項目分拆細化調整,配合本地業界的營運規模,提供機會予本地業界參與規劃、設計以至承建,發揮本地業界在傳統中、小型項目的經驗及優勢。
4. 過往私人發展項目的審批和驗收的程序由於涉及跨部門工作,動輒耗時數月,近期更有惡化傾向。一般中、小型發展項目由開始申報至當局獲批准動工往往需時逾年。澳門作為一個現代化城市,這樣的效率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發展步伐,更令外來投資者卻步,影響建築業的建康發展。期望當局考慮將審批分流,簡化中、小型項目的審批程序,與業界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有效調節項目審批時間,縮短投資周期,盤活中、小型項目物業發展市場,以舒緩房地產市場供應的緊張狀況。
5.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分子,業界極期望參與大灣區的發展,礙於本地企業的體量及資源,走進大灣區的使命必需得到當局的協助和扶持。希望特區政府制定政策,打造跨域合作平台,提供一定資源,鼓勵業界爭取從各個領域走進大灣區,擴大行業的視野和空間。

中華總商會《二零一八年工商業座談會》

中華總商會《二零一八年工商業座談會》

樓巿回顧

需求

  • 財政局資料顯示,2018年住宅總成交量為10,585宗,與去年相約,按年微升1.3%,當中樓花成交量創下歷史新高,錄得2,982宗(佔28%),二手成交則為7,603宗(佔72%);然而,由於政府於2018年2月推出《取得印花稅》措施,使巿場出現趕搭尾班車現象,2018年首兩個月住宅成交量為3,193宗,佔全年成交量的30%強。

供應

  • 未來四年,估計總私人住宅供應量為7,477個;
  • 然而,住宅供應主要來自2019,2020及2021年。2022年只有200多個單位供應;當然,這只是估算數字,但在巿場上已觀察不到有大型樓盤供應。

資產表現

  • 在住宅成交量與去年相約的情況下,2018年樓價升勢仍然持續;根據統計局的住宅樓價指數顯示,2018年整體樓價按年上升8.5%,當中現貨住宅按年升8.9%,樓花則按年升11.5%;
  • 租務巿場方面,受惠於外地僱員數目創新高,2018年住宅租務巿場依然活躍;據仲量聯行住宅指數顯示,高級住宅及中小型住宅租金,分別按年上升17.2%及12.2%。

房屋政策對房地產巿場影響

需求管理

  • 自2011年開始,特區政府分別於2011、2012及2018年推出三項樓巿調控措施,對樓巿進行需求管理;
  • 受制於樓巿調控措施,成交量明顯下降,在2011年實施樓巿調控措施前,住宅每月平均成交量約為1,400宗;實施樓巿調控措施後降至每月只有約870宗,下跌38%;
  • 然而,在成交量下跌的同時,樓價並沒有因此下降;相反,樓價節節上升,主要原因在於兩點:
  • 第一點:鑑於特別印花稅的推行,二手盤源萎縮。在供應減少及剛性需求帶動下,縱使樓巿成交量降溫,但由於供應短缺問題持繼,樓價未能降溫;
  • 第二點:一手供應缺乏。自1999年回歸至今,私人巿場住宅平均每年落成量約2,100個單位,較自賭權開放後,私人巿場每年淨吸納量(包括自住及租賃)約3,000個單位為低;因此,樓價維持向上。控制樓價的治標關鍵,始終不能擺脫巿場供應問題;
  • 在一手供應短缺及二手盤源萎縮的情況下,政府要控制樓價變得難上加難。

房屋階梯的扭曲及斷裂

  • 與此同時,住宅巿場在多次樓巿辣招下,亦呈現副作用,其中比較嚴重情況是樓巿階梯被扭曲及換樓鏈被打斷;在正常的樓市階梯情況,年青家庭隨着收入增長及家庭成員增加,會由小型住宅轉為中型住宅,促成社會向上流動。而年老家庭則隨着家庭成員的遞減,從大單位改為細單位,再將買賣物業的現金盈餘用作下一代購入單位的訂金,促成房屋階梯化。
  • 事實上,據統計局資料顯示,2009年,開放式及1房住宅單位只佔落成量之5%,到了2018年開放式及1房住宅單位大幅翻升至落成量之44%,其中2013年更佔76%,由於住宅呎價上升,加上換樓客數目因交易成本大幅上升而減少,發展商只能針對首置巿場,設計樓宇總價可被巿場接受的單位,結果隨著住宅呎價節節上升,一手住宅單位面積縮小。與此同時,2009年成交樓價總額在4百萬元以下的成交佔91%,2018年則降至30%,這意味著,4百萬樓以下的住宅,已經在市場絕跡,而且這些低價樓都是樓齡高的住宅;樓巿出現嚴重斷層,房屋階梯被嚴重扭曲。
  • 政府壓制不了樓價之餘,亦阻礙了原本具有置業能力的人,令置業首期及成本增加,原本想升級換大單位提升生活質素的人無法換樓,想換細單位釋出部分現金作子女置業首期亦無法實現,房屋階梯及換樓鏈被打斷。
  • 在調控措施下,樓價持續攀升,年青人需要準備更多首期,更令社會中下階層無法向上流動。

增加土地供應,避免巿場扭曲

  • 特區政府自回歸後,只進行過2次公開土地拍賣;因此,多年來住宅巿場供應偏低,追不上賭權開放後經濟起飛及市民收入激增引起的住屋需求;
  • 2014年新土地法生效後,政府進行閒置土地回收。收回的大約100幅土地中,亦包括部分公營公司歸還予政府的土地,涉及違反批地條件而收回的土地,相信約80幅左右,總面積達70萬平方米以上;
  • 假設以5倍容積率計算,預計該等地段本來可為巿場供應超過20,000至30,000個1,000呎以上的住宅單位;
  • 政府早前公佈會制定土地公開招標程序,雖然目前未有具體公開競投的地段及用途,也未有具體招標時間,但預料年內可能有土地公開招標。
  • 若然政府增加透明度,每年公佈可以拍賣的土地數量、土地面積、可建樓面、土地用途等,社會都對招標有更深入了解,亦可提升發展商定價和預計供應量的準確度,避免在土地短缺及資料不全的情況下推高樓價。
  • 如果土地公開招標程序處理不善,可能會導致反效果,因為澳門土地供應量少,且未來數年供應可能會出現斷層,應該要建立有秩序、透明度高、資料完善的拍賣土地模式。公開拍賣土地的規模,都會影響招標效果,如果土地面積太小,單價會被推高;如果土地面積太大,本地中小型發展商未必有能力參與。

調整按揭成數,釋出二手供應

  • 政府於2018年放寬了青年首次置業按揭成數,成功降低了青年首置用家的首期門檻。現時物業價值的按揭限制主要以800萬澳門元為分界線,然而澳門住宅樓宇的空置率低,市場上符合青年首置購買的物業(價值800萬澳門元以下)大多已被消化。此外,換樓用家在考慮購買面積較大的單位時,卻因非首置的按揭成數限制,需要準備龐大的資金支付首期(最高按揭成數為40%)及預繳額外稅項(取得印花稅為物業價值的5%),這些有換樓需求的用家需要通過較高門檻才可提升生活質素,並且佔據了部份單位無法為市場作流轉(佔總住宅單位存量約10%)。其實,按揭指引中的物業價值由2012年起已採用至今,但現時的物價已大幅超越當年的水平,一般樓齡較新的兩房或三房住宅單位的物業價值已超過800萬澳門元。故此,政府應重新審視這些界線的適用性,為市場釋出二手供應以舒解樓市困局。

都巿更新刻不容緩

解決舊區問題

  • 本澳有八千多幢樓宇,當中五千多幢屬住宅樓宇,其中45%已接近40年樓齡,待澳門都市更新機制全面建立可能已是5至10年後,屆時本澳50%至60%住宅樓宇已超過50年樓齡。這些樓宇都有逼切的都市更新需要。期望政府加大力度推動都市更新工作,改善老城區面貌,保障居民生命及財產。
  • 都市更新法規配套工作正開展,如重建樓宇稅務優惠已經成為法例。另外,暫住房等立法工作正在進行中。目前規定業權重建百分比要收集百分百業權同意才可進行重建,但澳門過去登記制度有不完善之處,加上業權人離澳、離世,或不同意重建等,百分百業權門檻過高,難以推動都市更新。都市更新委員會建議循法律途徑下調樓宇重建的業權比例,為推動都市更新提供動力。
  • 由於現時澳門法律、行政程序等對都巿更新方面還在探討中,因此其舊城區重建對澳門的經濟價值未能在短期內釋放;若澳門政府在這方面能儘快推出相關法規及指引,對整個澳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及經濟適度多元化提供重要動力。

空置住宅超過70%集中澳門半島舊城區

  • 據統計局資料估計,2018年底澳門住宅總空置率約為6-7%,當中已包括公營及私營住宅單位;
  • 在空置分佈方面,超過70%集中在澳門半島,主要原因在於大部分樓齡超過30年的住宅大廈集中於澳門半島,估計約有4,000多棟,部分住宅單位已因為破舊不堪而不適宜居住,因此澳門現時7%的私人住宅空置率比鄰近地區為高,但能扣除自然空置率及這些不適合居住的單位後,相信澳門私人住宅巿場的空置率應該低於5%。

釋出土地供應/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

  • 據本會估計,這些舊城區老舊住宅單位,如果全部進行活化改造,可帶來*HKD1,600億的經濟效益;(*1990年前落成的住宅單位約有55,400個,以每個單位的重建價值為HKD3百萬計算),過程中,由本地中小型企業及專業人士進行的建築,設計,零售,飲食行業及社區建設活動亦可促進本地經濟適度多元。
  • 因此,現時澳門面對其中一個重點問題就是透過都巿更新,對舊區進行活化,以釋放其經濟價值。

 



 
©2000-2006 澳門建築置業商會版權所有 會址:澳門水坑尾街一百零三號五樓     電話:(853) 2857-3226